互联网医疗,几年前曾是最被看好的蓝海,如今正经历一波大浪淘沙。根据动脉网研究显示:2011年至2016年5年间,国内共有1134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诞生,分别分布在健康保健、寻医诊疗、专科服务、医疗信息化、生物技术等领域。5年间,获融资的企业为533家,其中已死亡的企业为66家,行业死亡率大致为12.38%。
互联网医疗正在退潮?近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相关领域专家获悉:与其说互联网医疗正在退潮,不如形容为“正在退烧”。过热的泡沫破灭后,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因找不到更好的盈利模式,投资人意兴阑珊;相形之下,契合医疗改革方向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例如以硬科技引领的专科细分,提升效率的数据分析类企业,正迎来“退烧”后的持久良性发展。
辅助服务类易被淘汰
根据动脉网统计:2011年,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已诞生,因入行早、竞争少,受到投资者关注;2012年,新成立企业数量增加,但获得总融资金额不高;2013年、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高峰,企业数量、融资金额实现双高;2015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数量虽多,但因起步晚、行业竞争大,获得快速发展的企业不多。
“有些人形容当前是行业寒冬期,在我看来,如今更像是泡沫破灭期。”百川医汇合伙人王运霞说。一两年前的过热有其客观因素,大健康产业+移动医疗+市场热钱,多重因素导致互联网医疗成为风口。“资本必须追逐利润,持续高热过后,找不到较好发展模式的企业只能面对淘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和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分为医疗辅助和医疗核心两个环节。“如挂号、付费、网上咨询等,这些都是辅助的医疗服务;而远程医疗,包括网上开药方、远程影像诊断、手术机器人远程操作等则是核心环节,是医疗本身的一种互联网呈现方式。”
大浪淘沙下,定位于辅助环节领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最易被淘汰。互联网医疗专家吴曦举例:2011年至今,市场中“阵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中,中介类企业占比最多。究其原因,利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创业契机,随着信息完善,其可替代性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最终被市场淘汰。除此之外,部分纯医生工具类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或多或少已被医疗机构内部的互联网实践应用所取代,生存状况也不尽乐观。
知识产权类前景广阔
涨潮之后行业发展渐沉淀,并呈“两极分化”态势。王运霞说,一方面平台型企业因有大数据、大医院支撑,发展步入黄金期。例如万达信息、杭州创业软件,以大医院为依托做技术平台、积累数据,为未来搭建互联网健康服务体系埋下伏笔;美年健康则通过规模性体检积累数据,日后开发数据分析等也将有底气。另一方面专科领域的小企业也正崭露头角。例如,以硬技术为引领,专注于康复类、呼吸类的传感器互联网医疗企业。
专家认为,“如果从投身互联网医疗的机构来分,一种是互联网公司,一种则是医疗机构本身。”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介入互联网医疗,大多仅涉及挂号、付费、网上咨询等辅助环节,盈利商业模式确实较难实现,这也正是许多互联网医疗公司现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吴曦举例,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类似互联网医疗企业因启动项目早、持续跟进,迈入良性循环,后来者想要发展则困难得多。另外,知识产权类互联网医疗企业,因不可复制取代、存活率相对较高,例如以图文识别、人脸识别等为核心技术的企业,已尝到技术创新带来的甜头。
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应是线上线下服务兼备,且形成闭环的体系最为理想。蔡江南说,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介入互联网医疗,借由互联网手段,实现分级诊疗、搭建远程平台,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正在扩大其固有的发展空间。去年徐汇区中心医院推出的本市首家智慧医疗平台“云医院”,便是典型案例。“云医院”整合区域内数家医疗机构乃至养老院、零售药店、学校、社区等,便捷、经济、规范的医疗健康服务正是依托互联网覆盖到更广的人群。“除此之外,国内三甲医院一直存在的远程会诊、远程读片等实践,借由这股互联网医疗热潮,未来也将进一步探索改善。”
未来之路:物联网与大数据
未来互联网医疗的走向、发展在何处?王运霞说,以硬技术引领物联网发展互联网医疗,目前正处于萌芽期,今后可看得到良好态势,“当前,疾病诊治的核心环节很难被互联网取代,互联网在提升效率、改善人际间沟通的优势,可被充分利用。”家用化传感器的应用,便是最好案例。此类传感器在疾病实时监测、分级转诊中颇能发挥作用,它既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兼备,又有助于专科细分辅助服务,未来将有更广发展空间。吴曦则表示,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无疑是大方向,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及数据开放。当前我国相关领域方兴未艾,各个区域数据壁垒尚未打开,许多数据仍为多年未更改的“死数据”,论及深度分析应用,仍有较远距离。
专家还提出,我国对于医疗信息尚未建立法律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患者信息的所有权归谁、隐私如何保护、信息如何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分享与流动……这都亟待进一步完善。”蔡江南表示,“消费者目前只能自费,线上、线下平台并未打通医保支付,如何实现购买方支付也是较大障碍。未来,如能做好信息共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盈利商业模式的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更好结合等,互联网医疗的蓝海还有很大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