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粗放医疗、过度医疗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近年来,医院管理者们越来越意识到通过信息化进行精益管理的迫切性。
然而,在信息化建设风潮中,因信息系统陈旧推倒重建,动辄花费千万甚至上亿资金的案例已非新鲜事。
对医院管理者来说,如何节约资源、提高医院管理效率、解决痛点和难点,成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绕不开的议题。
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简称浙大四院)分管信息、后勤的副院长,周庆利拥有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历。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浙大四院于今年7月获评“2020年度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医院,为浙江省首家。
此项测评旨在评价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是否符合标准、以及互联互通的实际应用效果。五级乙等是目前国内医院所能评定的最高级别,2020年度全国仅9家医院获评。
短短几年内,浙大四院迅速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当然,信息化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周庆利和团队也遇到了系统改造、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技术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等种种问题。
浙大四院副院长周庆利领奖照片
此次“医学界”有幸邀请到周庆利副院长,分享浙大四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启发,以下为“医学界”与周庆利的主要对话内容:
浙大四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信息化建设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周庆利:医院信息化建设在中国至少已有近30年的历史,浙大四院起步比较晚。医院于2014年10月开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自2013年开始招标。
作为新建医院的浙大四院具有信息化后发优势。我们在建院时尽量考虑医院的整体规划,希望建设具有前瞻性、全面性,智慧程度较高的信息系统。
当时,国家已有电子病历分级评价体系,但是还没有在医疗机构中广泛推行,随着国家相关标准的陆续出台,医院开始重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水平建设,将标准建设列入到医院的发展规划中,作为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6年前我来到浙大四院就任副院长时,医院的系统架构已完成,并已经上线门诊系统,正在进行住院系统上线,我就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优化。
首先是优化系统集成平台。在建设医院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数据交换的核心是集成平台,集成平台整合和协调各个系统,促使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得到保证。相较于老医院而言,在平台集成上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也会存在信息系统和数据未能有效链接、高效利用的情况,我主要做的就是深入研究集成平台建设,全面梳理集成平台的接口业务,重新解析接入平台的各系统之间的业务交互逻辑,根据不同业务要求,采用不同的接口技术,同时解决了不少因实施工程师不熟悉医院业务而采用不合适技术所导致的系统性错误故障,保证各系统之间准确、高效的信息交互,推动医院的信息建设的标准化进程。
其次是建设数据中心。基于对医院数据生产、性能特点的充分理解以及临床和科研应用需求,采用业务生产库和大数据中心库分离的方法,应用淘宝、百度、谷歌等框架技术所普遍采用的HADOOP大数据技术建设医院数据中心。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盘点、开放服务,支持数据多态、多维表达,支持不同时间,不同系统的数据融合,可支持大容量数据全量在线,满足大量、高频度的业务统计、业务查询以及科研大数据的需要。同时,因已将原先业务系统的负担卸载到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仍能确保医疗业务系统的高速、稳定运行。
今年,我们在智慧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方面又有了诸多新的突破,如自助机“语音交互”功能上线,常态化5G医疗无人机运输航线投入使用,全省首台自动采血机器人等一系列新举措,这些探索和实践,使得浙大四院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医疗数字化改革前列。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没有碰到痛点和难点?
周庆利:我从业至今已有30年,见证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不易。
2015年,我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调任至浙大四院,任分管后勤、信息、医工的副院长,在改革和探索中不断前行。
基于同行的共识和两家医院的建设实践,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
第一点是,信息化极度依赖医院的管理,当管理体系发生变化时,信息化也要做出相应变动。
医院现代化管理方法仍未成熟,业界都在尝试探索。因此,各家医院的管理模式变化很快,信息系统的更新也要跟上步伐。
系统陈旧的问题令很多医院管理者感到头痛,尤其是老医院的管理者们。如果信息系统不符合新的管理要求,就需要大动、大改甚至推倒重做,风险巨大,十分令人担心。医院需要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医院后续发展的信息化也没有连贯性。
第二点是,医院内部各领域之间信息化程度不平衡,导致信息化内部交流沟通不够充分。
医院内一些领域的管理水平高、信息化程度高、数据质量好,也有一些领域信息化是相对来说较为滞后,譬如公共信息的基础平台比较薄弱,数据一致性不够,某些专科特色比较明显的专科信息系统建设普遍不成熟。因此,即使我们具备了相应技术,不平衡的发展也阻碍了数据高度共享。
第三点在于,虽然目前技术可以达到智慧、可及,但信息化系统与临床业务的粘合还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临床系统比较多,临床管理贯穿医疗整个过程,在整个信息系统中临床管理要与电子病历系统、医嘱处理系统、患者入出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等密切联结,形成统一的协调整体,并与各部门的业务数据融合交互,才能形成自动智能的临床管理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数据的融合、整合,知识和规则利用等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度。
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痛点?
周庆利:我们也在探索解决方案。
第一,对于系统改造或推倒重建的难题,就像我们建设一栋大楼,我希望主体建筑不需要推倒重来,内部装修可以变化。信息化的“承重墙”能不能不用推倒重来?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研究,能否创造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医院信息化建设?同时重视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国产化技术的应用。
第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往往以承建商为主导,从设计、实施到验收,除了合同、验收报告和呈现给用户的应用程序界面外,几乎没有留给医院什么,无形资产基本徒有虚名,系统重建,一切归零。医院信息化系统是一座庞大而复杂的隐形建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认为在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是否也应有类似的设计图、施工图和竣工图等?留给医院可以继承的、有价值的“数字资产”。
第三、针对不同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医院选择“把矮的地方先拔高”,按照国家互联互通、电子病历的评定标准,对信息化比较弱的领域进行重建,以达到相同水平,实现更好的数据共享。
第四、电子病历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我认为专科化的电子病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目前,我们所有的电子病历基本上是同一个系统,用一套系统适应不同的临床专科,显然勉为其难,更谈不上贴合临床。我认为病历系统应该专科定制,适合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不同专科。我们的信息系统应该做到专科化、独立化和个性化,当然,前提条件是业务和数据的高度共享。虽然市场上已有类似理念,但是尚未出现成熟的产品。
对于浙大四院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您有哪些畅想?
周庆利:医院成立了数字医疗研究实验室,重点研究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探索未来数字医院建设、电子病历专科化,引入不同的公司合作开发,实现信息与临床的真实融合。运用数字化改革的思想和方略,通过智慧医院建设,实现医院体验提升、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助力医院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在此,我仍然要强调,医学同时要体现人文哲学,这一点不可能数字化,老百姓需要的是充满人文的智慧医院,不能因为技术而忽略了对人的关怀,要冷静思考医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