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家支持国企办医
近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国家部委办局联合印发《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通知,共八项二十一条(附文末)。
这些年,通过移交地方、资源整合、关闭撤销、重组改制等多种形式,国有企业医疗机构目前已基本完成改制剥离任务。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完成相关改革任务的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所办医疗机构中,移交地方政府506个、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整合978个、引入社会资本改制440个、关闭撤销591个,航天科工、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石油等54家中央企业和山西、江西、河南等23个省(区、市)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基于此,近期多部委联合发文支持国企办医的态度引发了业界的关注,甚至出现了是否为“上世纪厂办医院回潮”的讨论。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鼓励国企办医并非是照搬过去的经验,而是结合时代发展做出的选择。过去的创办医院的国企类型不一,在专业性方面天然不足,且多数时候以服务企业员工为主。从社会层面来看,作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而此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支持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并购”,并点名通用医疗、华润医疗、国药集团三家央企以及山东、陕西的省级集团,首先在专业性上同过去的国企办医就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根据《工作方案》,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将纳入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医院等级评审、床位设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疗卫生用地划拨等各类审批、备案事项中落实与政府办医同等政策。
人才方面,《工作方案》中对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用医疗水平高、技术能力强、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医院的三级医院,可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职称评审结果纳入国家或地方高级职称信息库,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过去国企办医“人浮于事”的问题。
不难看出,此次鼓励国企牵头创办的医院,其定位并未像过去那般主要为所属企业服务,而是真正的社会性医院。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国企办医”风潮或与国家大力支持的医联体建设有关。《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要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形成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在缺乏强势公立医院牵头的地区,通过国企办医将医共体或者城市医疗集团建立起来是相对比较有可行性的选择。
1月10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医疗资源整合项目签约仪式赶在年前在京举行。中国电建旗下的电建医疗正式交给通用技术集团所属国中康健运营。
国企办医深化改革正在进行中。
02
医药产业或迎机遇
根据《工作方案》,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要坚持公益性,承担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以及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同时,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应当纳入国家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企创办医院应该更偏向公立医院性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企办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贴近于民营医院,各种资金支出需要企业自行承担,其公益属性也难以维持下去。
然而此次《工作方案》指出,要“确保国企办医与政府办医享有同等待遇”,具体表现为,落实等级评审、床位设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疗卫生用地划拨等各类审批、备案事项中也将落实与政府办医同等政策。还明确规定其公共卫生服务等支持可享受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政策,由地方政府按规定予以补助。
政策利好外加医疗健康国企的自身优势(财力、技术),国企办医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但这或许会对民营医院造成冲击。
近年来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立医疗机构的辐射范围,再加上分级诊疗的推行,留给民营医院的市场空间本就越来越小。随着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也被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和各级医联体建设,民营医院的生存或将受到更严重的冲击。
不仅如此,相较社会办医,国资背书的医院更容易收获患者的信任,且在上述职称等待遇的倾斜下更容易招揽人才。如果国企办医通过集团化运营管理优势快速扩张,提高医疗资源集成效应,那么多数民营医院很难与之抗衡,或将面临一场洗牌。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继续建设大规模的民营医院已非明智之举,更应该选择“小而美”的模式,并且专注于消费医疗。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复、护理、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只要找准赛道,民营医院仍然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医药产业来说,政策红利下,多个超万张床位的国企医疗集团已经出现,创造了可观的药品药械需求,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放量的机会。
附: